红火蚁是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(台湾称为家蚁亚科)火蚁属的一种社会性昆虫,主要分布于美洲和欧亚大陆,现已知近200种。最早由瑞士科学家发现并报道,1972年由美国科学家重新描述,并定名为Solenopsisinvicta,拉丁语中“invicta”是“不可战胜”的意思,红火蚁的危害可见一斑。

2、形态特征

红火蚁是一种营巢生活的社会性昆虫,依据其形态、行为和社会分工,可分为雌、雄繁殖蚁、工蚁和兵蚁。红火蚁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,形成一个机能协调的群体。

工蚁:体长2.5~4毫米。头、胸、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,头部略成方形,复眼细小,黑色。腹部常棕褐色,腹节间色略淡,腹部第2~3节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,末端有螯刺伸出。

兵蚁:体长6~7毫米。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,体桔红色,腹部背板色略深,上颚发达,黑褐色,体表略有光泽,体毛较短小,螯刺常不外露。

繁殖蚁:体型稍大,通常在春末夏初气候条件合适时出飞。“婚飞”后的雄蚁很快死去,而雌蚁则可飞行3~5公里降落后另建新巢。雄性有翅蚁的身体和头部均为黑色,雌性有翅蚁则是红棕色,且体型要比雄性大,腹部膨大。

3、筑巢特点

红火蚁通常选择光线充足的地方,在地下筑巢。表面覆盖有极薄的一层表土,没有开口,只有在繁殖蚁要飞出时,工蚁才在巢穴上面钻出一些5毫米左右的小孔,可供有翅蚁婚飞时爬出。

一个成熟红火蚁群体会在蚁巢上方堆积高约10~30厘米、直径30~50厘米的明显蚁丘,每公顷可形成数百或上千个蚁丘。

蚁巢的内部构造类似于蜂巢的蜂窝状结构,以泥土修筑而成。蚁巢的下部垂直的隧道最深可达到地下2m左右,可给整个蚁巢输送所需的水分;蚁巢的四周同样有放射型的水平隧道,隧道可供工蚁去离巢穴较远的地方觅食,还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蚁巢的温度。

4、生物习性

红火蚁对入侵者具有很强的攻击性。一旦蚁巢受到惊扰,蚁群会倾巢而出攻击入侵者。

红火蚁属杂食性昆虫,不仅攻击人类和动物,取食肉类,而且还取食植物。野外观测可取食向日葵、黄秋葵、黄瓜、大豆、玉米和茄子等的果实、嫩芽、根系和幼苗。

红火蚁常常聚集在食物丰富的地方,冬季在温暖的地方也可见到蚁群活动,如散热的电器设备表面,甚至拖把柄部和取暖杯的表面。

此外,红火蚁还有堆尸的习性。工蚁会将死去同伴的尸体搬出蚁巢,堆放在蚁巢附近,形成尸堆。

5、红火蚁的危害

1)危害人类健康

当人类在野外活动时不小心触碰到红火蚁,它们会通过大颚叮咬和尾部的螫针蜇刺人的皮肤,并注入毒液来发起攻击。被蛰刺处会出现红肿发炎等症状,常常造成感染并引发一系列的过敏症状,如荨麻诊、恶心等,严重的可以造成呼吸衰竭,甚至是死亡。

2)危害社会经济

红火蚁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表现在农业、工业和公共安全上。

在农业上,表现为攻击家禽家畜,捕食经济型昆虫如蜜蜂、家蚕以及改良土壤的有益动物蚯蚓等,直接取食各种农作物种子、果实、幼芽、嫩茎和根系,造成农作物减产。此外,红火蚁还能在江河堤坝上筑巢,破坏灌溉系统。

在工业和公共安全上,红火蚁危害大量公共设施和电子设备,例如:空调、计算机、交通信号机箱、电话总机箱、机场着陆灯、油井或水井的电泵和供电仪表等。

据统计,在美国每年因红火蚁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每年约790万美元,因红火蚁破坏建筑和电器设备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万美元,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50亿美元。

3)破坏生态平衡

在红火蚁侵入新领地后,其活动必然会导致入侵地原生态的改变,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,尤其是对野生动植物有着严重的影响,甚至会加速一些濒危物种的灭绝。

6、红火蚁的防治方法

红火蚁种群数量十分庞大,攻击性强,在面对威胁时,具有非常强的团队协作能力,极易扩散至周边其他区域。因此比起寻常蚂蚁,红火蚁处理起来更加困难。

我国当前对红火蚁入侵,采取以预防和治理结合的策略,建立疫情阻截防控机制。

1、物理方法

1)水淹法

先用开水浇湿蚁丘的表面,再用铲子挖开蚁丘的土壤,再继续浇灌,一层一层持续此法。5~10天就可以较好地控制红火蚁的种群。若能直接发现蚁巢,也可将其直接浸泡在呈有开水的容器中

注意:红火蚁在遇到水淹情况时,会迅速抱成团以漂浮于水面之上,并且能随着水流扩散到更远处,所以采取此法时要避免水流的自由扩散,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

2)火烧法

先用木棍轻敲蚁丘,将红火蚁赶出,再用喷枪在蚁丘表面烧,边挖边烧;或直接将可燃液体,如酒精、汽油,洒在蚁丘表面,将其点燃

注意:此法处理速度较慢,不适宜大面积处理,避免在风大时使用,也对周边植物存在一定风险;处理时要小心火源,以免被烧伤

2、化学方法

专业灭四害23年,在行业中占有领导型地位,选择速达清专业灭四害公司,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,欢迎来电咨询!